一位朋友更甚,说想辞去职务,说要去寻觅诗和远方,说想找个没人的当地,把自己的心境和愿望妥善安放。
总有一些新闻影响着蛰伏于人心的“归隐欲”:某人在一清静林间建成一栋板屋;一对70后配偶双双辞去职务在山间建起绝美民宿从此过着田园村歌式的日子……
但是后来,咱们又传闻,又一位姑娘从终南山逃回来了,由于此前她没给自己挣下什么钱,房租却日积月累,她付不起了。
这几天不少朋友问我终南山做山人的途径,这样说吧,做山人首要你要是一个“士”,功成名遂身退可也;连自己的人生都没理清楚,连做人都没学会,人样都没活出来,过火迷信躲避窝囊,还要隐。
有个熟人家的儿子,特别喜爱唐伯虎,“赏花赏月赏秋香”是他的终极神往。他动辄就诵读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自感风流倜傥得不可。但是,唐寅是个多牛的存在!而他,永远在换岗,干啥都嫌苦,根本在啃老。
多年前,若云仍是个中学生时,有份杂志很火,不怕露出年纪的亲或许会供认你记住,叫《辽宁青年》,至今还在。小开本,文章新鲜隽永,有道理又勉励。若云曾在这本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形象极深:《以出生的精力过入世的日子》。
人生往往便是这样,一篇文章、一首歌、一个人、一段阅历,都有或许影响你的终身。或许,至少,终身难忘。
记住许多年前,若云还很年青,就有热心大姐看我风风火火耀武扬威,无比忧虑我嫁不出去,以激烈的忧患意识预备有备无患趁早下手,安排着给若云介绍目标。
我说:对了,教师,打断一下。您知道芹菜分哪几种吗?若是包饺子,用哪种?炒百合,又是用哪种?仅仅做配料,用哪种?
前一句,你懂的,仅仅客套话,不至于,一起也是告知他:唐诗宋词,姐也能驾御。但你不能当饭吃噻。
后一句,我是想说:请原谅,我是个俗人。我喜爱烟火气、接地气。日子不止诗和远方,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不能想像,若是日子中有个人不停地给你念诗,而且,他简直只会念诗,那纵然他是李白,我也是会吓跑的。
那些明丽,那些忧伤,那些月光,那些风霜,诗词当然可以表达,偶然也能治好也能抵御,但更需求的是平平日子中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实实在在的细小力气。
所以,亲,若云很快乐能和你们吟咏唐诗宋词、剖析人道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很愿意和你们共享烘焙的经历、讨论本年盛行哪种色彩的口红。